游客,欢迎![登录] [注册]
2023年6月6日, 共有条目429073条。

B.A.D 的天窗

B.A.D

id: 265925
通过这种影响会产生一种比现在要简单得多的、不为情绪左右的纯粹生活,以至于强烈欲求这种古老动机由于遗传积习虽然可能雄风犹在,但在起净化作用的知识的影响下,其力量会每况愈下,人最终会生活在大众之间,又能保持自我,如在自然之中,没有毁誉,没有脾气,觉得以前害怕的许多事物赏心悦目,宛如欣赏一部戏剧。人不再张扬,不再接受人不限于自然或能超越自然这种想法的煽动。如上所述,在此当然也少不了一种良好的气质,一个坚定、宽容、其实乃是快乐的灵魂,一种这样的心情:无需防备隐患及其突发,表达时不带怨恨和愤懑——以前被长期拴着锁链上的老狗和老人才有这种众所周知、令人厌烦的习惯。如此挣脱了生活中常见的缧绁,人活着就应该只是为了不断地深化认识,能够毫不嫉妒、毫无烦恼地放弃在别人那里有价值的许多乃至所有东西。对他来说,最值得向往的状态应该就是自由地、无畏地翱翔在人类、习俗、法律和对事物的传统评价之上,如此足矣。他乐意和别人分享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欢乐,也许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可与别人分享——这当然也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匮乏,一种断念。倘若别人尽管如此还是向他索取更多的东西,他就会友好地摇摇头,指向他的兄弟即有作为的自由人,也许他还会露出一丝嘲讽:因为其“自由”情况特殊。

——尼采 《人性的,太人性的》



无意义性是所有严格功利主义哲学的内在困境,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,放弃使用物的客观世界,转而依赖使用本身的主观性。只有在一个严格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里,使用者,即人自己变成了终极目的,才能终止手段和目的的无穷链条,效用本身才能获得意义的尊严。

——汉娜·阿伦特 《人的境况》


1.一般正常人的智力相当的狭隘、贫乏,意识也极不清晰——这可以通过这一事实看得出来:尽管投进无尽时间之中的人生有如白驹过隙,尽管我们的生存是如此的艰难和窘迫,举目尽是难以胜数的不解之谜;尽管众多现象别有深意,尽管生命是完全不足够的——尽管这样,也不是每个人都经常和不断地探究哲学;甚至不能说是很多人,或者只有那么一些人是这样做的——不,应该说只是零零星星的个别人才去思考哲学,这些人纯粹就是例外。其余人等就生活在这大梦里,与动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,不同之处只在于这些人比动物多了对将来几年的预见和筹谋而已。那表示出来的对形而上学的需求,从一开始就由上头以宗教的手段打发了事,而这些宗教不管是何货色,都足以应付这种需求了。或许还有比表面看上去更多的人在私下里探究哲学——虽然这之后或许有结果显示如此。我们人类的处境的确是艰难和窘迫的:那样的一段生活时间,充满着困顿和操劳、恐惧和苦痛,但却一点都不知道何来 、何往与何为 ;与此同时,还有那各式的牧师神父及其各自的启悟 ,以及对不信者的威胁、恐吓。除此之外,人与人的相见、相交,就犹如面具与面具的周旋;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,就像面具甚至不了解其自身。动物就是这样看视我们的,而我们也是这样看视动物的。

2.正如脑髓就是寄生物,全靠机体的供养而不会给内在经济直接带来贡献,因为在上面它那坚固的、有着良好保护的居所里,脑髓过着独立、自主的生活,同样,具有高级思想禀赋的人在过着与众人一样的个体生活以外,还过着另一种纯粹智力性的生活。这样一种智力生活不仅只是在知识、学问上持续增加、丰富和调校正确,而且还由整套的名副其实的真知、灼见所组成。这种生活不受个人命运、际遇的影响——只要其追求和努力根本不受其扰乱。所以,这种生活会提升这个人超越那变幻、波折的命运。这种生活就是持续的思考、学习、试验和实践,并逐渐以此为主,而个人的生活则退而成为只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

——阿图尔·叔本华 《附录和补遗第2卷》

B.A.D

a sacred story in the wind

好友更多